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部屬有關(guan) 單位,有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聯合會(hui) ):
為(wei) 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和全國新型工業(ye) 化推進大會(hui) 部署要求,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促進製造業(ye) 中試創新發展,打造“中國製造”品牌,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現將做好2024年工業(ye) 和信息化質量提升、中試發展與(yu) 品牌建設有關(guan) 工作通知如下:
一、總體(ti) 要求
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hui) 精神,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you) 先,實施製造業(ye) 卓越質量工程,促進中試與(yu) 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同步發展,加強“中國製造”品牌建設,為(wei)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製造業(ye) 卓越質量工程
1. 增強企業(ye) 質量意識。開展政策標準解讀宣貫,組織發布《製造業(ye) 卓越質量工程百問百答》,引導廣大企業(ye) 建立先進質量管理體(ti) 係。完善製造業(ye) 企業(ye) 質量管理能力評估係統,支持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通過專(zhuan) 題講授、在線輔導等培訓方式,麵向企業(ye) 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培訓,提高企業(ye) 全員質量意識和素養(yang) 。
2. 提升企業(ye) 質量發展能力。指導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組織先進質量標準貫標,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和典型經驗。征集和遴選一批工業(ye) 和信息化質量提升典型案例,編製發布質量提升典型案例集,宣傳(chuan) 推廣典型案例實踐經驗。開展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ye) 全國行活動,提升中小企業(ye) 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
3. 推進質量管理數字化。持續宣貫《製造業(ye) 質量管理數字化實施指南(試行)》,鼓勵產(chan) 學研用聯合研製關(guan) 鍵方法和工具。麵向重點行業(ye) ,分場景凝練質量管理數字化技術解決(jue) 方案,促進供需精準對接;分層次梳理質量管理數字化場景清單,明確關(guan) 鍵場景的建設要點和實施路徑。培育工業(ye) 互聯網平台示範標杆,提升平台解決(jue) 方案供給水平,支撐企業(ye) 增強質量管理能力。
4. 開展質量管理能力評價(jia) 。按照“經驗級、檢驗級、保證級、預防級、卓越級”的梯次路徑,在1000家以上企業(ye) 開展質量管理能力評價(jia) ,通過企業(ye) 自評估和專(zhuan) 業(ye) 機構現場評估,幫助企業(ye) 確定等級,以評促改,不斷邁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探索鏈主企業(ye) 聯合上下遊企業(ye) 共同開展質量管理能力評價(jia) ,實現產(chan) 業(ye) 鏈質量一致性管控。
5. 優(you) 化評價(jia) 工作機製。指導發布製造業(ye) 企業(ye) 質量管理能力評估規範行業(ye) 標準,加強對評價(jia) 的工作指引。研究組建質量管理能力評價(jia) 技術指導組織,建立健全評價(jia) 機製,規範開展評價(jia) 工作。遴選培育優(you) 質評價(jia) 機構,強化評價(jia) 隊伍管理,促進質量管理能力評價(jia) 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6. 加強評價(jia) 結果應用。構建製造業(ye) 質量管理水平指數,定期跟蹤監測質量發展水平,加強分地區、分行業(ye) 指標監測評估和結果反饋。完善製造業(ye) 卓越質量公共服務平台,提升質量信息查詢、問題診斷、在線評估等服務能力,加快質量數字地圖建設,加強可視化管理和質量數據監測、預警和分析。
(二)提高以可靠性為(wei) 核心的產(chan) 品質量
7. 實施可靠性“築基”和“倍增”行動。落實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ye) ,加大智能檢測裝備應用力度,推動企業(ye) 實施可靠性提升,提高基礎產(chan) 品和整機裝備可靠性,形成一批關(guan) 鍵核心產(chan) 品可靠性提升典型示範。建設電子信息領域質量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務平台,提高基礎支撐和綜合服務能力。
8. 提升重點行業(ye) 產(chan) 品質量。推動工業(ye) 母機、儀(yi) 器儀(yi) 表、農(nong) 機產(chan) 品、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等領域有關(guan) 政策落實落地,提升重點產(chan) 品質量和安全性水平。在機械、鋼鐵、建材、有色等重點行業(ye) 深化實施產(chan) 品質量分級評價(jia) ,推動建立用戶采信機製。組織開展鋰電池、光伏組件產(chan) 品質量檢查,推動出台《無線電發射設備監督檢查辦法》,強化無線電發射設備的監督檢查。
9. 開展製造業(ye) “三品”行動。深入開展原材料“三品”行動,研究製定一批原材料“三品”清單。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行動,培育壯大消費品工業(ye) “三品”戰略示範城市,推廣數字化助力“三品”典型場景案例,分級打造中國消費名品方陣。
(三)夯實質量發展基礎
10. 強化質量標準支撐引領。製修訂一批原材料、機械、電子、汽車、軟件等領域產(chan) 品質量標準,促進先進團體(ti) 標準轉化為(wei) 行業(ye) 或國家標準。編製發布製造業(ye) 可靠性標準體(ti) 係建設指南,加強可靠性標準體(ti) 係頂層設計。
11. 推進質量工程技術創新應用。製定製造業(ye) 過程能力提升實施指南,開展企業(ye) 關(guan) 鍵過程質量控製能力診斷活動。加強質量技術預見成果運用,分行業(ye) 繪製質量技術演進路線圖。推廣工業(ye) 企業(ye) 實用質量工程技術手冊(ce) ,探索編製質量工程技術成果推薦目錄。
12. 加強工業(ye) 產(chan) 品質量控製和技術評價(jia) 實驗室管理。修訂實驗室管理辦法,強化實驗室科研屬性,促進產(chan) 業(ye) 質量技術創新。優(you) 化實驗室管理機製,建立實驗室複審製度,提升實驗室整體(ti) 水平。圍繞重點領域新核定一批工業(ye) 產(chan) 品質量控製和技術評價(jia) 實驗室,支撐重點產(chan) 業(ye) 鏈高質量發展。
13. 提升質量公共服務效能。鼓勵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開展重點產(chan) 品質量分析比對、比較試驗、測試評價(jia) 、體(ti) 驗式調查,引導理性消費選擇。支持開展質量診斷、可靠性整體(ti) 解決(jue) 、用戶體(ti) 驗、產(chan) 品質量創新競賽等活動,營造質量提升良好氛圍。鼓勵專(zhuan) 業(ye) 機構加強認證技術和服務創新,支持在消費品、裝備、電子等領域開展高端品質認證,增加優(you) 質產(chan) 品供給。
(四)推動製造業(ye) 中試創新發展
14. 遴選梳理中試優(you) 秀場景。麵向中試環節提煉關(guan) 鍵需求,遴選一批具備較高技術水平和推廣價(jia) 值的中試優(you) 秀場景,帶動突破一批關(guan) 鍵技術、工藝、產(chan) 品、標準和解決(jue) 方案,挖掘一批中試服務典型模式,探索形成具有行業(ye) 特色的中試創新發展路徑,為(wei) 企業(ye) 提升中試能力提供參考指引。
15. 布局建設中試平台。摸查梳理中試平台建設模式、中試能力儲(chu) 備和公共服務需求情況,編製製造業(ye) 中試平台建設實施指南,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中試平台。遴選一批具有較強行業(ye) 帶動力的重大中試項目,強化投資支持,促進產(chan) 業(ye) 創新技術迭代。培育一批優(you) 秀中試公共服務平台,推廣先進典型經驗。
16. 提高中試發展支撐能力。加強中試標準統籌協調,推動成立製造業(ye) 中試標準化工作組。研製製造業(ye) 中試標準體(ti) 係建設指南,建立健全中試標準體(ti) 係並發布一批關(guan) 鍵標準。推動組建中試發展促進組織,引導產(chan) 學研用等各方力量深入參與(yu) 政策研製和決(jue) 策谘詢,開展中試共性技術攻關(guan) 、行業(ye) 標準製定、創新方法研究,支持並帶動產(chan) 業(ye) 間的溝通、交流與(yu) 合作,凝聚中試發展合力。
17. 優(you) 化中試項目管理機製。編製化工中試項目建設管理規範,指導各地規範化工中試項目落地流程,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對化工中試項目安評、環評適度包容性審批,破解化工中試項目審批難、周期長等難題。
(五)打造“中國製造”品牌
18. 夯實製造業(ye) 品牌建設基礎。推動品牌培育管理標準體(ti) 係優(you) 化升級,建立健全製造業(ye) 品牌標準體(ti) 係。探索建設製造業(ye) 企業(ye) 、未來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品牌數據庫,健全製造業(ye) 品牌監測機製。鼓勵企業(ye) 加強品牌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品牌建設能力。
19. 加強製造業(ye) 品牌培育。支持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開展企業(ye) 品牌創建評估診斷等服務。鼓勵各地圍繞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打造產(chan) 業(ye) 集群區域品牌。組織開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品牌培育、品牌出海活動,打造更多“中國製造”品牌。
20. 加大品牌評價(jia) 和傳(chuan) 播力度。遴選一批“中國製造”品牌創建典型案例,探索發布重點領域工業(ye) 產(chan) 品品牌榜。支持開展品牌建設沙龍活動,加強“中國製造”品牌創建經驗推廣交流。舉(ju) 辦中國國際中小企業(ye) 博覽會(hui) ,宣傳(chuan) 推介中小企業(ye) 品牌及產(chan) 品品牌。持續舉(ju) 辦紡織服裝“優(you) 供給 促升級”活動、食品工業(ye) “三品”成果展、“517”吃貨節食品促消費活動。
三、有關(guan) 要求
(一)加強組織協調。各地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落實關(guan) 於(yu) 質量考核的工作要求,加強統籌協調,製定年度計劃,強化過程管理和成效評估,充分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在供需對接、資源協調、專(zhuan) 家智庫等方麵的優(you) 勢,為(wei) 企業(ye) 提供優(you) 質專(zhuan) 業(ye) 服務,推動相關(guan) 工作落實落地。年度工作總結請於(yu) 2024年12月10日前報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二)強化資源保障。各地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製定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充分運用各項政策渠道,對質量提升、中試發展、品牌建設工作給予資金、土地、人才、金融等多方麵保障。引導促進多元化投入,鼓勵金融資本和社會(hui) 資本加大支持力度。
(三)營造良好氛圍。各地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加大政策宣傳(chuan) 貫徹力度,總結提煉質量提升、中試發展、品牌建設等工作的特色亮點,積極推廣有效措施和典型經驗。加強輿論宣傳(chuan) 力度,樹立正麵典型,持續營造重視質量、倡導中試、爭(zheng) 創品牌的良好氛圍。